最後的告別如期而至,在7月31日鐵殼船穗輪214退役之後,珠江上最後的老古董穗輪217也走完了30年服役期的最後一程,在明媚的陽光和吹拂的江風中隱身而退。從今天開始,珠江上將再也看不到這種被船員昵稱為“鐵殼仔”的老伙計了。
  有了7月31日送別穗輪214時的集體懷舊,昨日再送別穗輪217時,街坊們的心態都淡定很多,沒有專門前來送行。市客輪公司也特意找齊了5名曾經開過217的船長為它送行並接受媒體採訪,但是街坊們並沒有因此所動,依然像往常一樣坐船趕路行色匆匆。
  最後一天服役,從黃沙碼頭到芳村碼頭往來的依然是奔走在兩岸討生活的阿叔阿嬸,年輕人趕著上班坐地鐵公交,已經來不及放慢腳步搭船欣賞江邊的風景。
  搭船的街坊三五成群等在岸邊,大都推著自行車或者電動小三輪,車上大包小包堆滿了剛從黃沙水產品市場或清平中藥材市場進的貨物。沉甸甸的貨物把小車車輪都壓成半癟,上船時得岸邊的水手幫忙扶住車架甚至在後邊推車才行。
  船長李志華說,上世紀80年代芳村一帶有各種工廠,廣船廣鋼和各種建材公司,坐船的都是去廠里趕工的工人,有時候人多得要排四五行隊伍,水手們甚至要拉繩子把人隔開維持秩序,但是逐漸地各種工廠要麼搬遷要麼關閉,芳村的廠越來越少,乘船的人也日漸寥落,這幾年靠黃沙水產品市場和清平中藥材市場才有些坐船前去進貨的街坊,每班船人數大概也就十至二十人左右,再也看不到過去一船裝一兩百人的情景了。
  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擠船盛況的人,再對比當下的變化,或許會產生滄海桑田的時空錯亂感,但是對於最近一兩年才搭船的新街坊而言,人多人少無所謂,只要坐船方便就行。
  “鐵殼仔不開了之後,會不會有新船來代替它?新船夠不夠大,擺不擺得下裝貨的小三輪電動車?”每周往返於芳村和黃沙水產品市場進貨的檔主王先生這樣向南都記者打聽。由於電動車無法乘地鐵公交,每周過江送貨他只能選擇渡輪,花三塊錢跑一趟,經濟又實惠,碰到颱風渡輪停航,他只能花80塊錢叫小貨車送貨,又貴又不方便。
  送別完最後的鐵殼仔,船長李志華會去開從金沙洲到黃沙新式的水巴航線。比起外形酷似豪華游艇的新水巴,又笨又沉的鐵殼仔無疑是老古董,但是李志華說自己也會想念搭檔了小半輩子的老伙計。在珠江上跑了26年客船的他,親眼見證了珠江上的客船從水坭船變成鐵殼船又變成新水巴。以前珠江上只有海珠橋和人民橋,現在已經變成了七橋一隧,珠江兩岸也從過去的平房長出了不少高樓,岸邊的霓虹夜景越夜越閃爍。
  船變了,珠江兩岸的景變了,只有珠江向東的流水沒變。
  記者手記
  廿八載同經風與浪
  “三十年前,不少外省人肩上背著蛇皮袋,手持廣州地圖擠上輪渡。如今,潮流已經變成肩背著數碼相機,手裡拿的是iPhone。”這是輪機工鐘叔所見證的“鐵殼仔”217的今昔。
  得悉穗輪217即將退役的消息,上月15日我踏上了它的甲板。當晚恰好是今年第15號強颱風“海鷗”登陸的前夜,穗輪217正從新洲碼頭開往魚珠碼頭,江浪動蕩不同往常,船長凌展雲把乘客送至魚珠碼頭後便安排船員把渡輪固定在碼頭。轉瞬間,狂風暴雨襲來,這讓我客串了一把做水手的驚險,但對於53歲的鐘叔來說已習以為常。他從1986年成為一名水手,開始飄蕩在珠江上。在“鐵殼仔”上他目睹太多悲喜:有在微風中相擁一吻定終身的青年男女,也有衣衫襤褸窮困潦倒者,更有自尋短見的投江者。坐船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鐵殼仔”始終在靜靜地聆聽著。
  昨日,鐘叔在黃沙碼頭把乘客送上客艙後,如往常一樣推上閘門,也像是推上了“鐵殼仔”服役30年的閘門。
  展望
  9艘新渡輪取代鐵殼船
  配衛生間、單車放置區和8個視頻監控點
  南都訊 廣州珠江上最後一艘“鐵殼仔”穗輪217船退役後,接替的是今年建造的新型渡輪“穗水巴52”船。市客輪公司昨日也首次介紹了這種新型渡輪的特點。
  據市客輪公司介紹,按照規劃要求,今年內計劃新造9艘新型渡輪,以補充終止服務的9艘“穗輪2”系列船舶的運力。目前,9艘新渡輪均已完成船舶建造,其中一艘已經完成驗收,證件齊全,正式投入營運了。其餘八艘今年年內都將投入營運,並主要用於過江航線。
  相比於舊渡輪,新渡輪有不少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新型渡輪長27米,寬8米,荷載量為299客位。新型渡輪將客艙凈高提升至2.5米,內部整潔明亮,座椅佈置整齊有序,圍壁採用半封閉式設計,設有可移動推窗,還新增配置了電風扇。半封閉的設計能提高小孩子乘船的安全性。另外,在客艙尾部中間走道還配有公共衛生間。新船型還在船尾甲板處設置了單車放置專門的區域,該區域長7米,寬1.8米,足夠容納12輛單車。此外,該系列船舶為單層設計(乘客區域集中在一層,二層露天夾板主要用於駕駛、船員工作、瞭望等),穩定性好,抗風能力強。船上還配有八個視頻監控點,有利於船上工作人員對客艙內乘客動向和船舶周邊情況的掌握。
  49艘木殼船
  1952年- 1953年,客輪公司先後建造了“輪01”(1964年,船名“輪”統一更名為“粵穗渡”,編號不變)至“輪12”共12艘木殼船。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渡江乘客不斷增加,至1961年底,公司船廠新造的最後一艘木殼船“輪42”出廠並投入營運,加上外調和購買的木殼船,共計49艘。
  19艘鋼絲網水坭船
  上世紀60年代後期,造船木材緊缺,加上條件限制,出現了建造和使用鋼絲網水坭船這個過渡階段。1967年,廣州市建委將廣東水坭船廠建造的一艘鋼絲網水坭船調撥給市客輪公司作為渡江客輪(即粵穗渡43船)試用。1970年6月,由客輪公司自主設計建造了第一艘10 9 .61總噸、350客位的鋼絲網水坭船“粵穗渡44船”(初命名為“自力1號”)。直到1981年底,客輪公司共有這類船舶19艘。
  53艘鋼殼客輪
  1978年,廣州市建委把鋼殼船“交遠1號”從遠洋公司調撥給市客輪公司,主要用於接待外賓游覽珠江之用。緊接著,500客位的鋼殼船“粵穗渡50 3”和“粵穗渡504”先後建成投入營運,自此珠江水上客運進入到鋼殼船時期。
  從1 9 7 8年 到1989年,客輪公司一共新建了53艘鋼殼客輪,包括了已經全部終止服務的“穗輪2字”系列船舶。
  新型水巴船
  2007年4月10日,廣州市開通了首條水上巴士航線,即芳村—中大航線。
  2013年是新水巴大發展大建設的一年,廣州市新增了15艘水上巴士船舶,其中就有7艘游艇外觀的新水巴。這些水巴客艙內均鋪設木地板,乘客座椅是軟皮沙發的樣式,還配備有液晶電視、空調系統和語音報站系統。這一變化標志著傳統水上公交向現代化交通的轉型。
  鉤沉
  62年間
  珠江渡輪 四度升級
  南都訊 新中國成立以前,聯繫廣州市珠江兩岸交通,全靠橫水渡、柱艇、沙艇等工具。這些渡艇都是靠渡夫劃渡的木質小船,一般可載客六至八人,小的只能載客二至三人。
  1952年,“地方國營廣州市輪渡公司”(“廣州市客輪公司”的前身)成立後,水上客運交通才得以發展。迄今62年,珠江渡輪先後經過了四個時期———木殼船時期、鋼絲網水坭船時期、鋼殼船時期以及現在的新型水巴船舶,四代渡輪共同支撐著廣州市民的過江交通。
  AⅡ08-09版
  採寫:南都記者 魏凱 林宏賢 通訊員 茆羽
  攝影:南都記者 林宏賢 李向新  (原標題:最後的鐵殼船講拜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20gale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