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的本質,不僅是體力的較量,更是權利的失衡。在許多家長看來,收拾“不聽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殊不知,家暴不僅帶給孩子身體上的傷害,還給他們留下難以消弭的精神創傷。忽視孩子的主體性,將孩子看成一個“欠管教”的客體,這種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教育觀念,說到底就是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的產物。
  在家暴的陰影下,有多少失去安全感的孩子,開始用膽怯、偏執乃至仇視的眼光打量這個未知的世界?就此而言,在孩子的家庭教育過程中,對暴力要採取“零容忍”的態度。畢竟,暴力會逐漸升級,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預防家長將暴力之手伸向孩子,就必須在家庭暴力和教育權利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隔離帶。
  許多家長並非不愛孩子,只是他們對愛的理解和表達有偏差——只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和知識學習,卻忽視孩子精神世界的發育和建設,不能與孩子真誠對話、平等交流。許多家長並非沒有為人父母的責任與擔當,只是缺乏篤定的價值信仰和深刻的生活認知,讓他們“只要一輕率,就會變得糊塗”,用暴力的手段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孩子。
  要實現“天經地義”到“一次都不能有”的轉變,固然需要家長們價值排序的更新,也離不開堅實的制度支撐和社會支持。一方面,要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落到實處,發揮制度應有的效力;另一方面,全社會要塑造對家暴“零容忍”的態度,對“打孩子”堅決說不、果斷喊停。只有將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結合起來,孩子們才會免除“家暴之痛”。
  ·楊朝清·
  楊朝清  (原標題:“打孩子不是家暴”令人憂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20gale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